你的位置:《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 >> 本刊动态 >> 其它 >> 详细内容

新高考模拟试题《刈禾女之歌》评析

收藏 打印 举报 来源: www.yushuwaixuexi.com   发布者:语数外学习高中版
热度0票  浏览1次 时间:2020年12月28日 11:46

山东省曾针对新高考综合改革进行大型模考,首次出现现代诗歌阅读题试卷是在教育部考试中心的指导下编制的,意义重大,故此引起了各地高中学校师生的高度关注和深度讨论。语文模拟试卷的新变化,一时引领了高考模拟试题命制的风向。

`)J*M'LaI[0

诗歌采用的是九叶诗派诗人辛笛的《刈禾女之歌》,内容贴近生活。试题紧扣“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渗透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设置了两道四选一的客观选择题和两道主观简答题,分值为16分。两道选择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审美鉴赏能力,两道简答题考查学生语言建构、思维发展方面的关键能力以及对叙事视角的掌握情况。在难易搭配上,兼顾基础性和选拔性,具有较高区分度

"|#z'D.?o0

 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W IY+}Sl

              刈禾女之歌   辛笛

dvX*j3k)}hD6z!@"W E']0

大城外是山  山外是我的家《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 XX+fv'bh

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  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w/Qu IxM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

k}s6@q}!S0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在雨里生长

0M?N8Y @!|6a?0

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

}dO){e[qXX0

我想告诉给姊妹们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

:W-LmL!o,Q$c0

风吹过镰刀下  也吹过我的头巾

[^f6TG?0

在麦浪里  我看不见自己

i2oMT7i |0

蓝的天空有白云  是一队队飞腾的马《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E-} r q]%v:l)@*W*T

你听  风与云  在我的镰刀之下  奔骤而来《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m*f6o&V9c

                         一九三七年四月卅日在苏格兰高原

cV D wFm Vkg t0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8y*R`2fL~

A.“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含有城市与乡野的对比。《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7uU#v3k+c!n2`

B.“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刈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她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Y!Fh6L G:P$l

C.“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写刈禾女劳作时的欢快,也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xn s4K*VZa A:G;o

D.“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

H.v8z9x r TZ{D0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Frt`M

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

0s#zidyi0Kr[0

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 W0YCZ,C)Gg'in#Z

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刈禾女愉悦的心情。

:tZ0aTx0

D.“你听  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通过使用祈使语气和加快节奏,增强了抒情效果。

eiYC1P&i/k!FPHOeS0

8.“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4分)《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X:E f RO'z4^

9.诗歌从刈禾女的角度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f zs%L_|"vN

官方答案:6.(3分)D    7.(3分)B《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s9j!oemhI)O

8.(4分)①“水瓶”和“井”空而常满,刈禾女的内心也空而常满;②空而常满,指我的内心空阔,却十分充盈,感到满足;③具有思辨性和哲理性。(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4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 a2h0bpQ

9.(6分)①可直陈内心,并将眼前所见与个人记忆结合起来,让刈禾女的形象更为丰满;②通过刈禾女情绪的起伏变化,形成内在的韵律感;③充分调动个人感官,多角度呈现人与原野的关系;④从“我”的角度抒情,“我”既指刈禾女,部分地方也可指诗人,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dv4mG ] X Q&`+H0

这道试题出来后,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笔者愚陋,仅就文本,浅谈解析。

J MOid F9I$U0

第6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把握能力。A项的分析显然没有问题。B项考生是可以判断出它是正确的。C项前半部分不难理解,后面“也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要稍作分析才能判断它的正确性:在“山外”“我的家”附近的“原野”上,“蓝的天空有白云”,“风吹”“麦浪”,“我”在“日光下收获”,多么和谐的场景。D项,“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显然是错误的:“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应是刈禾女的想象——神游到高远之处,以“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看到满满的“金黄的穗子”在“风吹过”后如浪涛一般,淹没了“唱着原野之歌”的自己——这里表达的是丰收的喜悦。再者,“我是原野上的主人”,怎会有渺小无助之感?

TJ+D1_!R&G PB0

第7题考查学生诗歌艺术特色方面的审美鉴赏能力。A项说,诗歌前四行意象的转换,“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的确,一个广角镜头,从“大城”“山”这种宏阔的意象一掠而过,慢慢聚焦在“水瓶”“井”这种相对细微的意象上,节奏是舒缓多了。而 “我记起……”这两句,可以让人约略感受到“我”内心隐约的乡情。同时,引出故乡的家居景物,也是为下文叙述抒情做铺垫。B项,“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金黄的穗子”“在雨里生长”,相对来说是静态的,所谓“春起之苗”“日有所长”却“不见其增”;在“风里摇”,是动态的。植根“原野”之上的“金黄的穗子”,“在风里”“在雨里”,讲的是立体的空间;“生长”,是指“穗子”“金黄”之前的生长过程,讲的是纵深的时间。动静与时空,在诗歌别处亦有,但像这句一般“结合”在一起使用,却是没有,自然也就谈不上“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C项“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显然是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视觉转换为听觉,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我”看到满原“金黄的穗子”时愉悦的心情。D项正确,“风与云”“奔骤而来”,明显加快了抒写节奏,“你听”使用的是祈使语气,意在与“你”分享“我”用“镰刀”在“日光下收获”的喜悦,拓宽了抒情的广度,增强了抒情效果。《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p"m` aA(p"z!i:Lt

第8题考查学生细读文本、品味语言和辩证思考的能力。做好这一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文本读懂“也”和“空而常满”。从字面上看,与“也”字对应的意象,是“长案”上的“水瓶”和“车水”的“井”,都与“水”有关。“水瓶”常用常“空,自然要常常从“井”中“车水”注满。故此,有了答案的第一点。进一步思考,“我的心”为什么“也”“空而常满”呢?其一,“车水”不仅仅是为了注满“水瓶”,满足日常饮水所需,还是为了在需要时浇灌麦田。麦子没有“金黄”时,“我”辛勤劳作,“车水”灌溉助其“生长”,空阔无物的内心,等待“金黄的穗子”填满,如空荡的“水瓶”等待“车水”注满一般。付出后有了收获,内心自然充实、满足和喜悦。其二,尾注中说“一九三七年四月卅日在苏格兰高原”,开篇时两句“我记起……”提及故乡,可见诗人(或“刈禾女”)“独在异乡为异客”,心中自然空阔或空荡,但由眼前的丰收景象想起可敬的祖国可爱的故土,内心自然又充盈着幸福与快乐。再者,一九三七年的中国积贫积弱,处于水深火热风雨飘摇之中,令诗人失落忧虑,但想到未来亿万同胞可以如苏格兰人民一样安居乐业,心中又满怀期待。如此分析,也不算牵强。故此,有了答案第二点。答案的第三点,“具有思辨性和哲理性”,简洁而抽象,难度较大。实际上,是命题者有意降低了答题难度。学生读完诗歌,对“空而常满”思辨性哲理性的特点会有朦胧的认识,答出来即可得分。如果让学生加以举例分析,无疑是提高了得分门槛。思辨性哲理性的特点,通过以上两点答案的解读,可以判断出来,但似乎“味儿”还不够。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的答案,来让这“味儿”足些。这一问句的答案是“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如果再具体一点,则可分为“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和“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前一句,“如今”“我”“收获”了,“心”是“满”的;“如今”之前,“心”则是“空”的。后一句,“我”“在麦浪里”“看不见自己”,是因为“我”和叠叠“麦浪”融为一体了。融入“麦浪”,已是无我,自然是“空”;“我”即“麦浪”,胸有“金黄”,自然是“满”。综上所述,“心”“空”方有“满”,“心”“满”方显“空”。这是符合以辛笛为代表的九叶诗派“实而又虚”的创作理念的。《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U0t q-n*W)\,V:f _%b:\

第9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叙述视角及其作用。通过分析文本我们可以发现,诗歌主要抒写了两个空间性场景,即故乡的生活场景和原野的麦田场景。后者以“如今”一词为界,又分为“生长”与“收获”两个时间性场景。故乡场景和“生长”场景,是回忆,“收获”场景是所见,都有“我”(即刈禾女)活动的身影,丰富了“我”的形象。这是第一点答案。诗歌以乡情开篇,有温暖亦有离伤。接着写“我”“收获”连绵的“金黄”,抒发喜悦之情,继而正告“我是原野上的主人”,骄傲之情溢于言表。接下来的祈使句“你听”和“奔骤而来”的“风与云”,将诗歌的情感推向高潮。但是,尾注却使这逐渐累积起来的高潮急转直下,离伤甚至是悲凉自底部漫延至全诗。情绪的起伏变化,具有内在的韵律感,这是第二点答案。作者在《辛笛诗稿·自序》中曾说,要“通过五官甚至第六感的官能交感(亦称通感),亦即运用音乐(音调、音色、旋律)、绘画(色彩、光影、线条)和文字(辞藻、节奏、包括格律)的合流来表达、促进丰富思想情感的交流”(辛笛,《辛笛诗稿·自序》,人民出版社1983版,6页)。在本诗中,作者确实充分调动了个人感官,从色彩(金黄、蓝、白等)、光影(日光、风、云等)、线条(镰刀、头巾、麦浪等)等多个角度呈现了人与原野的和谐关系。语文素养较好的考生,应该能注意到这几个角度。这是第三点答案。诗歌从“我”的角度抒情,“我”指刈禾女,但结合尾注,开篇四句中的“我”也可指诗人自己。于是,诗歌便具有了两个抒写维度。这是第四点答案。从审美角度看,我们甚至可以说,“我”亦可指读者,这是第三个抒写维度。其实,大可不必厘清得如此细致,诗歌之美,就美在这种微妙的朦胧。《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x:zJDp~^4}F

如果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创作理念,本诗当会有更全面更深度的解读。但这就背离了本文“仅就文本”的解读原则,而且,笔者愚钝,力有不逮。

y6k ~#P/c"_2m0

这是时隔近20年(2000年高考·郑敏《金黄的稻穗》)后第一次考查现代诗歌,可谓石破天惊。由此亦可见命题者的改革魄力。组试题的命难度大,能在一首短短的现代诗歌中命制出两个选择题和两个答题,且不重复,不交叉,的确是一种非常高超的艺术。可见命题者领会了高考综合改革的精神和新时期语文教育的理念本道试题的命制质量与导向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 w1YJP%oC0Q7a~

TAG: 语数外学习 语数外学习期刊 语数外学习投稿 语数外学习杂志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