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 >> 本刊动态 >> 其它 >> 详细内容

诗歌鉴赏题应该“答在‘诗’中”

收藏 打印 举报 来源: www.yushuwaixuexi.com   发布者:admin
热度0票  浏览0次 时间:2021年3月17日 13:30

教师与学生在阅读的话语权方面肯定不是平等的,同样,作为教师中精英的命题者与解题者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方面的知识起点也是不一样的。命题者如果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自己的知识范围内命题,必然会给解题的学生造成人为的困难,拟定的答案让其他教师和学生难以接受。一般地,“答在文中”,引导学生积极阅读、思考文本(段),而不是用额外的条件——命题者有,学生却无——来为难老师,为难学生,显摆自己。命题者不能追名逐利,“目中无人”,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现状,俯下身子命题,该提供的“已知条件”要充分提供,不该胡乱发挥的不要太过随意,对于诗歌鉴赏,做到“答在‘诗’中”,真正准确检测学生,指导复习。

lu#i;uBa n}p;C I0

毋庸讳言,教师与学生在阅读的话语权方面肯定不是平等的,同样,作为教师中精英的命题者与解题者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方面的知识起点也是不一样的。命题者如果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自己的知识范围内命题,必然会给解题的学生造成人为的困难,让学生的答案和命题者的答案相差悬殊。

1sK r:[,N9a0s0

就语文试卷而言,除了默写题,我以为,任何主观题的答案都要能从文本(段)中找到依据,找到提示,也就是“答在文中”——命题者要把答案的提示巧妙地隐藏在文本中,或者题干指令,哪怕用附注的方式。有的依据,命题者有,学生不一定有;如果命题者不提供却要求学生依据其找答案,就是强人所难,就是命题失准。

RS)P&`W0

比如苏轼的《壶中九华诗》,不少高考复习资料在诗歌鉴赏的习题里选用了,题目是这样的:《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hZ4m CS[0i h

壶中九华诗《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 N'mR h C3X1xD

湖口人李正臣蓄九峰石,玲珑宛转,若窗棂然。予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为偶,方南迁未暇也。名之曰壶中九华,且以诗记之。《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Xy6gQT"ks

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PK-Y?Q$OR8Z

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

2xT0w7p.qdg0

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明处处通。

j.Z{;s({b*vCyQm)m0

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

'x1P i)r.D c;~$_:na$?Gk0

【注】此诗作于南迁途中。“云峰”一说庐山。《神仙传》中一个叫壶公的人,常悬一壶,每夜跳入壶中,壶中别有天地山川。《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e1}0rm:wL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Y#h9Ki#Nz)EB

A. 开篇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舟行疾速。两岸山峰在眼中消失,却在梦中时现。

;d(F%ma3q^n;c6z0

B. 颔联“莫愁”,正见家乡五岭渐渐远离的愁绪,但因“九华”俱在一石,稍慰愁情。《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H5O@7[L%`8HH!a

C. “天池水”“玉女窗”运用典故描写出天池水落、玉女现身惝恍迷离的仙境。

c3hhb`8{:v8{0

D. 尾联告诉我们作者欲以百金购买九峰石的直接原因是他的“仇池石”太孤绝。《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QuO.L(`:hP6}

提供的参考答案是C,并且解析说“天池水落”没有用典,指的是山石层叠多姿,随着水落,一层层地展现出来。“玉女窗”指山石的通透玲珑,并非“玉女现身”。《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s ADf1[z

这个答案很值得商兑。

je2C1F:a0i;x&v0

首先,“天池水”有没有用典故?根据诗文,以及提供的《神仙传》注释,都找不到联系,难以判断有典故。典故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离开源出的语言环境即无法理解”,而“天池”并不具有源出的语言环境义,尽管命题者不了解源出的语言环境也不妨碍他们理解该词的意思,能判断它并不是典故。但对于学生而言,究竟有没有源出的语言环境,他们是无法判断的。据命题规律和答题经验,注释没有提供,而所有课文里又没有出现过的,如果考题选项里有陈述,一般认为是对的,因为学生是无法判断的。

/?/U+CC I7F#B0

详细的《神仙传》对这部分是这样说的:一个叫壶公的人,常悬一壶于空屋上,每天“日入之后”就“跳入壶中,人莫能见”。只有一个叫费长房的有道术的人能看见他。赵次公注解说:“壶公之壶也,中别有天地山川,故云耳。”“壶中”二字,便把现实中的九峰石仙境化了,并为下文“天池水”作准备,把读者带入一个缥缈的神仙世界。另外,苏轼的幼子苏过写了一首七言古诗(见《斜川集》卷三),其序说:“湖口人李正臣蓄异石,广袤尺余,而九峰玲珑,老人名之曰湖(壶)中九华,且以诗记之,命过继作。"“老人”是苏过对其父亲苏轼的称呼。《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5n8@yl(Bk

我向学生补充详细的《神仙传》和苏过此序,虽然所谓壶中九华只不过是一个"广袤尺余'的石山,属于案头小品、盆景之类,但这个案头小品,一经《神仙传》的注释,学生很容易通过“神仙”(多居天上)把“壶中别有洞天”和“天池水(泛指天上之池)” 联系起来:神仙,多居天上;洞天,多是仙人的居所;天池,又泛指天上之池,这里可以是神仙居所里的水池。再想到初中学过的《西游记》中“石猴出世”里“水帘洞洞天”的美景,这样就很容易把“神仙传”作为“天池水”源出的语言环境,自然就会认为描写仙境的“天池水落”用了神仙传的典故。

rOu$G3_ve9lT0

同时,“玉女窗”你解析里没有否定它用典,这用没用典让没有这方面知识储备的学生去判断,纯属强人所难。命题要求:课文里出现的典故,在课外诗文里可以不必再注释,课文里一直都没有的典故要让学生判断,应该有个注释——尽管一旦注释就等于提示了学生。比如“玉女,仙女。王延青在《鲁灵光殿赋》中形容宫殿之高有‘玉女窥窗而下视’之语。庾信《哀江南赋》有‘玉女窗扉’之语。后用为咏闺房或咏宫殿之典。唐李商隐《和友人戏赠二首》诗其一有‘仙人掌冷三霄露,玉女窗虚五夜风’。” 虽然,结合原诗来看,“玉女窗明处处通”,“玉女窗”后面接的是“处处通”,如果是写玉女现身,那么后面紧接“处处通”就说不通了;此外,诗前小序也提到:“湖口人李正臣蓄九峰石,玲珑宛转,若窗棂然……”由此可知,诗人是在形容山石美景“若窗棂”,而不是“玉女现身”。但这不是考查典故了,要知道许多典故和诗人用意之间是不能从字面上“顾名思义”的。《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n\*g_XZ#t

因此,我以为,从典故考查的命题规律和考试经验来看,要说C项出错,主要在于“玉女现身”的解说太实、太拘泥。

5a^N ~(rt0

其次,B项应该错的更明显。——考试时,学生如果对两项犹豫不决,可以考虑比较哪项错得更明显、更“肯定”。“莫愁千嶂外”确实是烘托“九华(九峰石)”之美的,美得忘记了愁绪。但这愁绪是因“家乡五岭渐渐远离”而产生的吗?

;C:g3z lP8uA"y)Ah0

苏轼的家乡在哪里?四川眉州!五岭在哪里?五岭,在江西、湖南与广东、广西四省的边境,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是长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及周围群山。四川和这四省的交界处相隔的不止一般的远。

%Q|V9R[ \0

另外,注释讲得很清楚“此诗作于南迁途中”,“南迁”就是被贬到南方的意思。当时六十岁的苏轼为什么要“南迁”呢?有必要看看背景。

j~ JG)wj y-Q\*b.^2F/E0

1093年(元佑八年)六月,苏轼出知定州(今河北定县),九月,主持"元佑更化的高太后病逝,宋哲宗亲政,朝局再次发生变化。1094年(绍圣元年)四月,苏轼因“坐前掌制命语涉讥讪"的罪名,责知英洲(今广东英德)军州事,途中三改谪令,六月至安徽当涂,再次接到责授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的谪令。他遣长子苏迈带领家属去常州就食,"初欲独赴贬所。儿女辈涕泣求行,故独与幼子过一人来"(《与王庠书》)奔赴惠州(州治在今广东惠阳)贬所。七月,行至湖口,写了这首诗。《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 A,t0RHL:`

湖口就是现在的江西省湖口县,在鄱阳湖入长江口。这一买石事件的卖方是湖口人李正臣,看来事件发生在湖口,并且从诗歌的首联写景及“云峰”的注释看,反映的是庐山的景色。据此可以肯定,这段南迁的行程起止应该是“湖口-惠州”。眉州在湖口的西边,惠州在湖口的南边,苏轼若再路经家乡眉州,那就绕太远了。退一步讲,即使要路经家乡,这时从湖口出发,也是“渐渐靠近”家乡。

@KVi]4H0

作者的家乡不是五岭,作者南迁途中也没有经过家乡,何来“家乡五岭渐渐远离”之说!恰恰相反,五岭作为到惠州必经的地方,这是渐渐接近。如果说这是虚写,苏轼在内心想象,把湖口到家乡眉州的距离,与五岭到家乡眉州的距离作比较,自己南迁,靠五岭越近,那就是离家乡眉州越远,这倒是多少还说得通。但绝对不能把家乡等同于五岭,也不能说“五岭”是渐渐远离。

g t_)uMoK9T@0

因此,作者的这愁情,不是远离家乡而产生,而很可能源于两方面:一是被贬,官场不如意;二是去往之地蛮荒,即南迁之地环境恶劣。“五岭莫愁千嶂外”这句正确的理解就应该是“不要发愁,经历千山万水到达五岭”,或者“不要为向南贬到山峰连绵的五岭而发愁”。——“莫愁”不是没有愁,而是本来有愁,只是想到精美的“九峰石(九华)”而淡忘了愁绪。

0PEY5N*`\sq2n_E0

当然,这是老师的分析,如果考虑到学生,就应把“五岭”注释一下。学生尽管学过地理,但真正知道“五岭”的人,还是很少的。《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 T~zQ7K UFN? f

习题选编,应该精挑细选,有所舍有所取,不能完全照搬,以讹传讹,贻害不浅。不少网页也是“人云亦云”,不加甄别。希望各地、各校选用正规、高质量的教辅资料,也希望各级、各地的命题者不要只追名逐利,“目中无人”,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现状,俯下身子命题,该提供的“已知条件”要充分提供,不该胡乱发挥的不要太过随意,立足答案“答在文中”的原则,对于诗歌鉴赏,做到“答在‘诗’中”,真正检测学生,指导复习。

r8d3BM0NX?0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