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 >> 本刊动态 >> 其它 >> 详细内容

谈《中国建筑的特征》

收藏 打印 举报 来源: www.yushuwaixuexi.com   发布者:语数外学习官网
热度0票  浏览9次 时间:2020年6月12日 11:05

梁思成先生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又熟谙西方建筑科学。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他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介绍中国建筑,解读传统建筑的营造法式,对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对中国文化、对建筑艺术的热爱,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使一般以“冷面孔”出现的科学论文有了“温度”;大手笔写成 “小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独特之美。文本承载的丰富的文化信息,更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不可多得的好材料。《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oE2aj7P qx@

一、心怀大爱《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o8qH:ML1e8j;h t {

1.对建筑艺术的热爱《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r UvY0o)`x

作为一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至深的热爱,这是他毕生为之奋斗的内趋力。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他把建筑视为“智慧的结晶”、“劳动成果的总结”,“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把建筑看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mg,M~ ^g^8E0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建筑“素称匠学,非士大夫之事”(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正如弗来彻在《比较法世界建筑史》中说的:“西方人心目中的美术,只有绘画为中国人所承认,雕塑、建筑以及工艺品都被人认为是一种匠人的工作,艺术是一种诗意的而不是物质上的,中国人醉心于自然的美而不是着重由建筑来带来的感受,它们只不是被当作一种生活上的实际需要而已。”梁思成先生却指出,“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建筑“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也就是,它与文学、音乐、美术一样,同样属于艺术作品,而且,在梁思成先生看来,建筑是由“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考虑到五十年代初的特殊政治环境,我们可以体会到这句很有时代特征的话语中包含的作者对建筑艺术本身的推崇。《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6KW1{ N `%gv

2.对中国建筑的热爱

3ml {%J0I!g!tT0

作者为中国建筑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从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对传统建筑进行的大规模普查,到解放战争中标注北京城著名建筑,使其免遭战火损毁,一直到解放后,为保护北京老城受到不公正批判,甚至受到最高层点名批判的种种经历,不难看出他对中国古典建筑的热爱。他在《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一文中说:“历史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这文化而兴盛衰亡。世界上现存的文化中,除去我们的邻邦印度的文化可算是约略同时诞生的弟兄外,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最古老、最长寿的。我们的建筑也同样是最古老、最长寿的体系。”文中对中国建筑的分布地域的描述,对于中国建筑延续时间的说明,都倾注着强烈的情感因素。谈到中国建筑取得的成就,作者说:“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赞扬之情,溢于言表。

~h0G#wY:e+]0

在说明中国建筑的具体特点时,作者的喜爱之情,也随处可见:

F[3d WTh R;Va0

这样的庭院或天井里虽然往往也种植树木花草,但主要部分一般都有砖石墁地,成为日常生活所常用的一种户外的空间,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很好的“户外起居室”《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z!JB \2aQ

这种框架结构的原则直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的结构才被应用,而我们中国建筑在三千多年前就具备了这个优点,并且恰好为中国将来的新建筑在使用新的材料与技术上准备了极有利的条件。《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G+Wa$|

在其它体系建筑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除掉穹窿顶得到特别处理之外,一般坡顶都是草草处理,生硬无趣,甚至用女儿墙把它隐藏起来,但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s}L[V8X.jj%q,^

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

'?[ u8NO(X'Z)U k{0

……

rvTw8Z0

3. 对国家民族的热爱《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iM$C,k)h}SW

梁思成先生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他说,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他曾经呼吁,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中国建筑史》)在建国初期相当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写这样的一篇文章,推介中国传统建筑,宣传其优良传统,鼓吹“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当然需要极大的勇气。而激起梁思成先生勇气的,除了作为一位大师级人物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具有前瞻性的眼光,更多的则是出自他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本能的、深切的热爱。

Rq8O1E'X0

不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典建筑的热爱,并不妨碍作者对传统文化,对古典建筑形成理性、全面的认识。如对于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框架为主要的结构方法这一特点,作者一方面指出,我们中国“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作者又指出,“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 。显然,对于中国建筑的热爱,并没有使作者对中外建筑做出孰优孰劣的判断; 相反,作者认为,“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是“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在对中国传统建筑取得的成就进行热情洋溢的介绍的同时,作者并不讳言中国建筑在传承方面的不足,在谈到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这样的一个问题时,作者说:“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通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这里隐含了这样的一个事实:中国传统建筑的“文法”的传承,更多地是由于匠人即劳动者的经验,少有甚至基本没有经过知识分子的总结梳理,因而其发展与钱钟书先生对中国诗歌发展历程既“早熟”而又“早衰”的情况颇为相似。

d8n;H&aC0u1^9q_0

“爱而知其恶”,梁思成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建筑的爱,既发自内心,又理性公允,是一种超乎平常情感体验的爱,是一种大爱。《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mBG@(|(k@

二、笔下至美《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J'tb$E!?+E T'D

1.高屋建翎的视野之美《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 N x N\6xkZ

读《中国建筑的特征》,我们感到,作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突破了研究领域的限制,使文章呈现出一种高屋建瓴的视野之美。

5U2^:xn G e0

从纵向的时间维度看,作者立足于现实,回顾中国古典建筑的成就,把目光投向中国建筑的未来。文章在谈到中国建筑的体系时说,“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并且,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近代,“3500年以来”,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得到发展,在技术和艺术上得到提高。谈到建筑的框架结构时,作者指出,我们中国建筑“在三千多年前”就具备了这个优点。谈到中国建筑对屋顶的处理,文章说:中国的工匠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这些有意突出的表示时间的词语的运用,用意不在怀古,而在“用我们自己的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作者既关注古典建筑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又敏锐地认识到继承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新中国的建筑的意义,其眼界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人们。

O3_'xk\+p@+@&n{0

从横向的地域维度来看,作者立足于中国,在与世界其它地区建筑进行比较的过程中明确中国建筑的“特征”,作者的视线首先落在“中国中心地区”,并以此为中心,向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辐射,说明了发生在这片广大区域内的中国建筑主要特征;同时,为更清楚地说明中国建筑的特色和世界各民族建筑的共通性,作者又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欧洲希腊、罗马、巴黎,非洲的埃及以至亚洲两河地区。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体现了作者高度的全局性意识。《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Tn7M APO~

作者的视野突破学科领域的限制,把中国建筑的成就放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进行考察。在说明了中国建筑体系的具体特征之后,作者将中国建筑与欧洲希腊、罗马、巴黎,非洲的埃及以至亚洲两河地区的建筑进行比较,解释了建筑的“文法”——这是建筑“法式”的比喻性说法,作者指出,建筑“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这打破了中国传统思维对于建筑的狭隘认识,为读者开辟了一个认识建筑的新视角。

&as2G A oa0

2.适切内容的结构之美

Nk.]BZ#n:u0

全篇逻辑严密。文章紧紧围绕“特征”这个概念呈现内容,开头首先引入概念,界定 “特征”的时间、地域范围,概括说明其成就;接着说明概念的内涵,即主体部分的九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再到概念的外延,即“特征”与其他民族建筑之间的关系;最后阐述概念的意义,即中国传统建筑对于今天“建造适合于我们新中国的建筑”的作用。

G"f6xfr_|kU!f]F0

行文思路顺畅。全文四个层次,起笔概说中国建筑的辉煌成就,顺承分说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之后转说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共通性,最后点明本文写作的目的。行文思路与中国古代诗文的起承转合暗合,非常符合我们的阅读与认知习惯。《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uj!cEt.Y%qpl#A

局部结构简明。第二部分的十个自然段,说明中国建筑的九个具体特征,以从下到上的空间顺序为主,结合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安排。在详略安排上,最能反映中国建筑特色的木结构、斗拱、屋顶等写得最详,平面布局、构件的装饰性次之,其余从略。较长的语段,一般都先用一个主题句领起或收束,内部用总分或分总的形式进行呈现。《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G1@A(OGY"i

3.准确典雅的语言之美

Y\J2UN+D2X8b~_0

准确是《中国建筑的特征》语言的重要特点。《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p,T6jl3IJ*h*z J

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YzB ~S`X

“殷代遗址证明”是下文论断的事实根据,体现了作品的科学性;“至迟”指出“公元前15世纪”是中国建筑体系形成的时间下限,语气坚定,论断确凿;“独特的体系”说明了中国建筑相对独立于世界其它建筑体系,是中华民族自己的独创;“基本上形成”说明此时已经形成这个体系的主要特征,但仍在发展之中;“一直”说明这个建筑体系的不间断性,这是中国建筑相对于世界其它民族文化和建筑的一个重要区别特征。全文遣词造句,极有分寸感。《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5[aM#P/f6D2U*L-x

作品的语言还具有优美、流畅的特点。

q%v NR2J%V9g0

“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v v!c{5Sq)CK

这里,连用了五个“怎样”,构成了一组排比句,不仅大大增强了语言的气势,而且使人具体地感受到中国建筑法式的繁复和奥妙无穷;“砍割”“结束”“切削”“布置”一连串动词的使用,使人们似乎身临其境地感受整个建筑的产生过程;在动态的表述中,传达了作者对创造了中国建筑的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zd9mY2^x0

文章中信手列举的有关建筑方面的部件、饰物,由于具有极强的可视性,也赋予文章一种独特的美感。《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j*gc)@9vs$m1J

例如:梁头做成“桃尖梁头”或“蚂蚱头”;额枋出头做成“霸王拳”;昂的下端做成“昂嘴”,上端做成“六分头”或“菊花头”;将几层昂的上段固定在一起的横木做成“三福云”等等;或如整组的斗拱和门窗上的刻图案、门环角叶,乃至如屋脊脊吻瓦当等都属于这一类。《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d o(e8Z Nz6gk@;R

大量运用的比喻,不仅使文章的内容通俗易懂,同时还引发人们的想象,激发起美感。

5l.Cz_hU+a0

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U]a*L#y'D

“建筑”被比作“文章”,于是建筑的不同功能这样相当具有专业性的问题对于读者立刻了然于心,这体现了作品化深奥为浅显的语言特点;而且建筑一经与文学艺术建立联系,在读者心目中,立即成为审美的对象。学习这样的一篇课文,无疑能将学生的审美能力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Rd~r)V+b^5F,Y9^0

作者满怀对中国文化、对中国建筑、对建筑艺术的热爱,向人们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笔下时时流露出不能自已的深情。《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6c}vd?n-_

但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诗经》开了端,两汉以来许多诗词歌赋中就有更多叙述屋子顶部和它的各种装饰的辞句。这证明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它的发展成为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 uV7As/tx^

这里,对中国古代劳动者智慧的热情赞美,对传统建筑优美形式的由衷喜爱,对中国建筑伟大成就的自豪之情,从字里行间漫溢而出,令人为之动容。全篇中随处可见的情感流露,使这篇科普论文的语言具有了文学作品的“温度”。《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z~r tqC

三、文中至善《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7SE;n3[-x/Ue#[r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有人说,建筑是固体的文化。因为建筑首先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的形式美,本质上最接近音乐;建筑艺术所营造的精神格调常成为一种特定文化的表征。而且,建筑凭借其体量、呈示方式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成为艺术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形态之一。不仅如此,建筑还是人类思想的沉淀物,十九世纪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雨果就认为: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写在了石头上。

;I5H7QZ2~M~ tL"{0

 “中国建筑……很早便发展成它自己独有的性格,这个程度不寻常的体系相继相承地绵延着,到了20世纪还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定的传统。”(安德鲁·博伊德《插图本世界建筑史》)中国建筑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保持着一种很强的独立性,同时又为现代建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正如李约瑟博士所指出的:“现代建筑事实上是比一般的猜想更多地受到中国的观念所影响。”但是,“在中国的学术传统上,建筑的技术和艺术并没有形成一门独立存在的学问。”(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历史上,出现过不少把建筑作为描写对象的作品,但大多把建筑作为城市繁荣的象征,或田园风光的一部分,远没有把建筑作为艺术、文化、思想的表现形式来看待。同时受传统轻实用、轻技术思想观念的影响,对属于劳动成果的建筑本身关注非常有限,我们很难在古代典籍中找到专门介绍建筑的著作,我们不了解那些设计、建设了诸如故宫、长城那样宏伟建筑的匠师们。除了属于真假莫辨的风水学外,国人对于建筑基本没有什么成系统的认识,以致于当西学东渐,很多学者举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旗帜捍卫古老文化的时候,建筑却似乎不在其中,面对西式、特别是后来苏俄式建筑的泛滥,传统建筑竟然毫无抵抗力。现在,各大城市里千篇一律、毫无民族特色的建筑以及衍生的种种问题,令许多有识者痛心疾首。《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w6J m+C+k@.lpx:P

其实,早在三十年代,梁思成先生就已经在《中国建筑史》中,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十分中肯的论述;五十年代初,当全国各行业急功近利的冒进倾向开始出现,同时,苏联的经验被奉为至宝的那个时段,梁思成先生已经从保护古建筑,倡导古为今用、借鉴中国建筑传统建造新中国建筑的角度进行了倡导甚至是斗争。《中国建筑的特征》就诞生在那样的一个特殊时期,我们试想,如果这篇作品当初就能进入中学语文课本,那么五十年代末发生并一直延续几十年的那场对古建的毁灭性的打击或许不会出现。《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s|0~X.v p#x,F

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作了明确的界定,其中包括对文化的传承和理解。“……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我们都知道,“中华文化”绝不只是“国学”那几本书;在语文教学中,作为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建筑绝不应该缺位。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建筑的特征》在中学课本里出现,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不仅如此,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培养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的任一角度来审视,《中国建筑的特征》都是极好的教材。

f| z |@ffo.K"P0

 
X7`$td:Pi&jJO0

(FyCvT]*Re;r4O4O0
TAG: 北大核心 论文代写 论文投稿 文章发表 语数外学习官网 杂志征稿 职称评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