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 >> 本刊动态 >> 其它 >> 详细内容

隐于人物神态变化之中的彷徨 ——祥林嫂与别里科夫形象比较分析

收藏 打印 举报 来源: www.yushuwaixuexi.com   发布者:语数外学习杂志
热度0票  浏览130次 时间:2018年6月13日 15:30

《祝福》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主人公祥林嫂与别里科夫,无论在神态变化、死亡原因还是创作背景、表达主题上,都有着极高的相似度,而这种相似性恰是源于两位作者在面对相似的社会现实时展现出的一种相似的迷茫、彷徨和历史诉求。下面,笔者将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祝福》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试比较两位大师在人物塑造上的妙处。

[K)ed yR"^y`0

一、            相似的神态变化

-~ N_n G[s!Au{0

《祝福》与《装在套子里的人》给读者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在于它们都塑造一位典型的主人公形象。作者都描写了他们在神态外貌上的变化,以此展现主人公的生命历程,其变化如下:

p3F%fT(nJ8V w&o0

 《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B:o:~ t

祥林嫂《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MC UF8AS:a0s

别里科夫

m9o.P0s'{0

初到鲁镇《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9a-j*m6Lp)V

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Kx {{M1J'{x

……又只是顺着眼……《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eE\ Tp {.J

漫画事件

g|2g gP)h~7p0

脸色发青……

[yk/J8Q;s&k:@0

再到鲁镇《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D qL"|;VhdC

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 Pmz#c%f0[3r

失了血色……顺着眼……眼光

$o'l2a.pq#i(Q)X0

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8r"m i2@-g Y;]Fwh

骑车事件《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5p*jfX)f

脸色由发青变成发白《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wS7Y_uTf

捐门槛后《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GSO4\Z]F1k,[(E

脸色同时变作灰黑……眼神窈

-u-rhV q,v | r`0

陷下去

(W,t c;P.N0

当面交锋《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Z3pk4q f(VdJ

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脸色苍白《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yh|};A

沦为乞丐

LGs+C5dF6F`j0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

Lv zR;Oo0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i{%B Q:FBs F:A~D_g

 《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m ?ue7UJ}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作者都抓住了人物最具代表性的“脸色”“眼神”,并用简约的白描手法加以处理,随着情节的发展,他们的外貌神态也各有变化。祥林嫂脸色由“青黄,两颊是红的”,到“脸色青黄,两颊消了血色”,到“脸色变作灰黑”,“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眼神由“顺着眼”、“顺着眼……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眼神窈陷下去”到“眼珠间或一轮”。别里科夫脸色由“发青”、“变成发白”到“带着恐怖的神情,脸色苍白”。这种变化折射出了小说主人公悲惨的生命历程:祥林嫂从丧夫失子、再嫁丧夫到被拒绝参加“祝福”活动、沦为乞丐至最后寂然死亡;别里科夫看着新生力量逐渐发展壮大,在无尽的“恐怖”中孑然死去。

#e/G}s:Mu-\)R0

二、相似的死亡原因《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Jo Q n3l"I

人物的死亡预示着故事的结束,同时也是读者思考的开始。祥林嫂与别里科夫的死因也十分相似。《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R:xy(Be

首先,他们都经历了激烈的事件,人物的心理防线都崩溃了,非直接他杀。

4d7l^tj{0

祥林嫂在捐了门槛“赎罪”之后的“祭祀时节”,“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婶慌忙大声“你放着罢”,这种看似平淡,实则暗流激涌的激烈矛盾,表明了祥林嫂再嫁之罪已无可救赎,而这就残忍地打破了祥林嫂的心理防线,她希望一个人死了之后没有地狱,“识字多”的“我”却说“也许有罢”,这时她彻底崩溃了,在极度的恐惧中死去。《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 E8R#bEn

别里科夫将自己严严实实装进“套子”,时刻祈祷“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显然自己的“套子”与外界的“乱子”成了他心理的防线。如果“漫画事件”“骑车事件”作为外界的“乱子”,打碎了他抱守的顽固、腐朽的旧观念;那么与科瓦连科激烈的交锋,则撕碎了他顽固、保守、反动的“套子”。别里科夫内心极度恐惧,最终死亡。

FQ)aT+yW9Yi0

其次,社会的黑暗、专制,思想的腐朽、顽固是祥林嫂与别里科夫死亡的共同原因。《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La.~JQ mG2y

封建思想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使祥林嫂背负沉重的精神压力,恐惧无比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从一而终”的封建伦理道德无情地绞杀了祥林嫂的精神和肉体,被残害的灵魂终究不可能完成自我救赎。

5au-Xf,sua0

别里科夫,不仅仅是黑暗、专制和暴虐、顽固、腐朽的沙俄政府的卫道士,更是一个深受黑暗、腐朽社会侮辱、损害、摧残的受害者、可怜虫,是一个社会的牺牲品。他的死同样是被禁锢的思想无法得到解脱的必然结果。

Y)A+Yy Y0

三、寓于相似人物形象中的相似主题《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z.|2@`Eo?

19世纪末的俄国与20世纪初的中国都是多灾多难的。在这样的环境中,鲁迅和契科夫都自觉地承担起了解救民族于危亡的责任,从用医学解除肉体上的病痛转到用文学拯救民族灵魂的道路。因此,《祝福》和《装在套子里的人》都通过普通人、下层人的典型形象——祥林嫂和别里科夫的刻画,反映他们苦难生活、不幸命运的主题,从而为唤醒、维护人的权利、尊严而呐喊。

*_~T%`#n5gR+G^l0

契科夫“把目光集中在小人物身上,从他们平凡的琐事中揭示出他们的庸俗习气,他们的不觉悟,唤起人们对浑浑噩噩半死不活的生活的厌恶,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恐惧使得别里科夫过着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恐惧使得他的同事们敢怒不敢言。而恐惧产生的根源是渗透在人骨子里的奴性和漠然。”

/M0\x/`7t0

鲁迅也通过“病态社会”民众麻木、愚昧的病态精神的展示,“揭出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 “作为贫苦的劳动妇女的祥林嫂,在承认和遵从一切妇道条规的前提下,却为自己能比较安稳地过下去——‘作稳了奴隶’,做了尽其所能的最大努力。”奴性,是祥林嫂和别里科夫心理恐惧的根源,恐惧是奴性的表现,这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两位文学大师正是以此为出发点而分别塑造了祥林嫂和别里科夫两个相似的形象,从中发出了拯救民族的呐喊:从精神上解救民众。《语数外学习》杂志社官方网站%h]V? si

然而,“呐喊”过后,新生的力量在顽固的旧势力面前仍显弱小,祥林嫂的“灵魂”之问,就成了“我”的茫然,也是鲁迅呐喊无效之后的彷徨;别里科夫死后“生活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也是契科夫面对当下社会现实的迷惘。这恰好反映了鲁迅与契科夫面对革命现状而坚持斗争的寂寞与彷徨。

Q0A er2MkC0
TAG: 北大核心 论文代写 论文投稿 文章发表 杂志征稿 职称评选
上一篇 下一篇